学科建设
第三届校级重点学科共12个。
序号 |
学科名称 |
学科带头人 |
1 |
基础医学 |
朱家勇 |
2 |
中西医结合 |
郭姣 |
3 |
药剂学 |
陈燕忠 |
4 |
中药学 |
梁生旺 |
5 |
生物学 |
黄树林 |
6 |
药学 |
张德志 |
7 |
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|
陈思东 |
8 |
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|
杨红 |
9 |
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|
毋福海 |
10 |
内科学 |
陈垦 |
11 |
外科学 |
杨建新 |
12 |
思想政治教育 |
吕志 |
我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,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、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(一级学科)1个。
序号 |
学科名称 |
级别 |
批准时间 |
1 |
中西医结合基础 |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|
2009年10月 |
2 |
中药分析 |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|
2012年9月 |
3 |
药学 |
广东省省级优势重点学科 |
2012年12月 |
序号 |
专业学位类别 |
研究领域 |
1 |
药学 |
01制药工程与技术 |
02药物研发与转化 |
03药品检验与分析 |
04临床药学与应用 |
05药品流通与管理 |
2 |
中药学 |
01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 |
02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|
03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与新药研发 |
04中药药效与安全性研究 |
05中药资源与质量研究 |
3 |
公共卫生 |
01职业病防治 |
02食品安全 |
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|
04疾病预防控制 |
4 |
护理 |
01重症监护 |
02慢性病护理 |
03肿瘤护理 |
04母婴护理 |
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
序号 |
学科名称 |
1 |
药学 |
2 |
中药学 |
3 |
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|
4 |
基础医学 |
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
序号 |
二级学科 |
1 |
药物化学 |
2 |
药剂学 |
3 |
生药学 |
4 |
药物分析学 |
5 |
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|
6 |
药理学 |
7 |
社会与管理药学 |
8 |
医药经济学 |
9 |
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|
10 |
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|
11 |
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|
12 |
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|
13 |
卫生毒理学 |
14 |
公共卫生信息学 |
15 |
化妆品卫生学 |
16 |
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|
17 |
免疫学 |
18 |
病原生物学 |
19 |
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|
20 |
放射医学 |
21 |
内科学 |
备注:中药学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
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
序号 |
授权类别 |
1 |
药学 |
2 |
中药学 |
3 |
公共卫生 |
4 |
护理 |
学校根据医药学科建设规划和优势特色,经过三届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,形成了“以药为主、医药结合、多学科协调发展”学科专业布局。学科涵盖医、理、工、管、经、文、法等7个学科门类,建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1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,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2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,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,共有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。其中,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药分析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,药学一级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,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具有显著优势。
学校坚持以学科前沿引领学术方向,以国家需求推动技术研发,对学科进行统筹规划,围绕化学药、中药和生物药来打造“药”的学科群,使其优势更为突出;以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尤其是代谢病和肿瘤为中心,着力打造“医”的学科群,为新药研究提供创新源泉;以流行病学为指引,着力打造“预防医学”学科群,为创新药物提供研究方向;着力打造“医药管理服务”学科群,促进医药经济、医药商业、医药信息的发展,使药学在呵护生命、维护健康中发挥更好作用。通过学科群促进、引领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,完善化学药、中药、生物药三大药物平台研发体系,促进学校整体的学科实力和科...